欢迎访问《中外公路》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推荐文章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交通荷载下高原公路翻浆病害机理与处治对策
    张军辉,陈志德,高峰,纳启财,马鹏飞,肖林
    2025, 45(1):1-10.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5.01.001
    [摘要](126) [HTML](59) [PDF 1.65 M](436)
    摘要:
    交通荷载下路基结构动水力响应及颗粒迁移特性是揭示翻浆病害形成机理和演化机制的基础与关键。该文通过开展动荷载下分层砾石?砂粉土柱试验,探究了翻浆状态下细粒迁移的驱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泥浆晃动造成砾石层内交替出现了正、负值压力梯度,该振荡压力梯度有效增强下部砂粉土层孔隙渗流,随后为细粒迁移提供了必要的动水力条件。细粒迁移导致泥浆浊度增大至稳定值,撤去动力加载泥浆,细粒很快发生沉降并填充在砾石孔隙中形成泥化夹层,从而显著降低砾石?砂粉土柱的竖向渗透性。结合青海省G0615德马高速公路(花石峡至久治段)翻浆病害处治工程实践,发现降雨融雪水分从沥青面层入渗为病害重要诱因,这些水分甚至在基层内产生“水包”。车辆通过时路面结构层挤压变形,水稳基层中泥浆沿裂隙向上冒出并造成砂砾料逐渐发生侵蚀破坏。考虑施工难度、经济成本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根据病害等级和危害程度不同,分别采用了注浆修补封闭法和开挖铣刨封闭法进行病害处治。上述方法在加固封闭水稳基层、降低路面渗透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研究为认识翻浆病害发展规律、提升病害处治能力及推动高原公路高品质养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2  考虑配送紧迫度与公平的应急车辆调度模型
    龙科军,刘嘉,高志波,陈夙乾,张仲根
    2024, 44(6):251-258.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6.029
    [摘要](163) [HTML](254) [PDF 1.25 M](1238)
    摘要: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车辆调度,既要优先考虑需求紧迫度高的关键节点,又要避免其他节点配送延时过大产生次生影响。基于此,该文建立了考虑需求紧迫度与配送延时公平的应急车辆调度模型。首先,采用熵权 -TOPSIS 法计算节点需求紧迫度,并引入配送延时均衡指标避免节点之间的配送延时差异过大;其次,以配送的总时间、总成本和配送延时均衡度为多目标函数,配送中心库存量、路径连续性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最后,通过 K-Means 算法和CW节约算法划分子路网,结合可变邻域局部搜索算法改进蚁群算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基本模型,所提模型下,需求紧迫度高的节点的平均配送延时和最大配送延时分别降低 25.26%、22.98%,配送延时方差增加 34.30%;相比于仅考虑需求紧迫度的模型,所提模型下,需求紧迫度高节点的平均配送延时、最大配送延时和配送延时方差分别降低10.79%、20.26%和40.57%。这表明所提模型能更好地兼顾关键节点的优先和普通节点的公平。
    3  加拿大大陆性气候地区60年路面现场试验的经验与展望
    王迪,李京效,任学元,张帆,袁东东
    2024, 44(5):284-300.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5.032
    [摘要](737) [HTML](954) [PDF 1.53 M](1776)
    摘要:
    20世纪 60年代初,加拿大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促使交通部门逐渐使用硬度较高的沥青来防止沥青路面轮迹带出现早期车辙。由于硬质沥青的内部低温温度应力较高,低温抗裂韧性较差,因此采用硬质沥青的路面表面通常会出现等间隔分布的横向裂缝。围绕低温裂缝的沥青路面试验段研究证实了沥青的一致性、温度敏感性、相态均匀性和耐久性的重要影响。为了解决改性沥青的使用对现有沥青性能评价体系带来的挑战,20世纪 90年代,加拿大沥青路面试验段集中研究和评估了美国的 Superpave ?规范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吹制沥青的耐久性较差,聚合物改性剂只对软沥青的耐久性存在提升作用。21世纪初期,在安大略省政府的委托下,沥青路面试验段研究主要考虑了沥青的相分离、相转变和热可逆老化 (凝胶化)等现象,以及聚合物和纤维对沥青耐久性的影响,进而对现有沥青性能测试规范进行改进。研究发现,对于相同的 Superpave 分级的不同胶体类型 (溶胶,凝胶,溶凝胶)的沥青,相应沥青路面的收益 /成本比最大可相差 2~3倍。可通过合理评估和选择沥青的类型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比如阿尔伯塔油砂沥青 (溶胶型),相比于高掺量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氧化程度较高的再生沥青或含蜡量较高的沥青 (凝胶型),其蜡含量较低,只需要配合少量的聚合物或纤维改性即可显著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改进的沥青胶结料测试规范有助于节约成本,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 2 500万 km的沥青路面养护维护需求。在总结加拿大过去 60年沥青路面现场试验段研究的基础上,该文对未来的寒区道路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新的展望和建议,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4  寒区道路桥梁融雪除冰技术研究综述
    唐丽云,邵海涛,唐华明,邱培勇,杜晓奇,张蕾,彭惠
    2024, 44(5):25-38.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5.003
    [摘要](692) [HTML](1122) [PDF 1.95 M](2116)
    摘要:
    道路桥面的融雪除冰对车辆行驶安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对于融雪除冰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效果及技术评价上,尚未从除冰工作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和系统阐述。该文基于融雪除冰机理将融雪除冰技术分为被动式除冰技术、主动融雪除冰技术以及能量利用型融雪除冰技术 3类,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系统评价了融雪剂除冰法、机械除冰法两项传统除冰手段的优缺点;探讨了抑制类冻结铺装路面、相变材料路面两项主动融雪除冰技术,并提出相变材料用于路面融雪除冰具有绿色环保价值;介绍了不同能量利用型融雪除冰技术的应用机理。深入分析现有的道路除雪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寒区道路桥梁冬季融雪除冰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
    5  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病害处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高峰,曾宪璋,钟闻华,黄生勇,张军辉
    2024, 44(5):1-16.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5.001
    [摘要](948) [HTML](1180) [PDF 2.09 M](1939)
    摘要:
    冻融灾害是影响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服役性能和运营安全的关键问题。在冻土环境暖湿化和工程热效应共同影响下,多年冻土加速退化,加剧了道路冻融病害风险。为维持道路服役性能水平,冻土道路养护维修频次远高于其他地区,道路使用寿命难以达到设计预期。深化道路岩土结构灾变机理认识,加强工程病害处治技术研究对推进冻土区高质量、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文首先对冻土道路典型病害类型进行阐述,并根据冻土性质、气候与地形、道路材料与结构等内外因素探究病害的形成机理与演变机制;根据病害处治原理的不同,论述了当前冻土道路病害处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冻土道路病害主要包括冻融沉陷、开裂坑槽和唧泥翻浆,病害成因包含冻土性质、气候地形、道路材料与结构等内外因素,特别是冻融积水浸泡软化地基诱发沉陷变形较为显著,因此在道路规划阶段应充分优化选线设计。根据在役道路病害处治原理不同,可将现有处治技术分为被动冷却路基措施、主动冷却路基措施和冻土地基增强措施 3类。其中,路基主、被动控温措施研究与应用较为系统全面,后续应持续聚焦于控温性能提升及多种处治措施联合运用;冻土地基增强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目前主要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未来在设计方法与建造技术上需深入研究。病害处治技术还应关注在役道路服役性能保持,需持续加强处治效果跟踪评估。为降低冻土道路病害发生风险,保障高原交通运输安全,形成以“地基增强 ?路基控温 ?综合排水”为核心的病害一体化处治技术是未来研究方向和关注重点。
    6  中美孟细粒土液化判别标准对比
    吴姿
    2024, 44(4):263-268.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4.031
    [摘要](716) [HTML](797) [PDF 1.30 M](2885)
    摘要:
    中国、美国、孟加拉国三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针 对细粒土的液化判别标准各不相同。为提出可供工程应用及中国规范修订参考的评判标准,该文通过对比三国判别流程和标准,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后,在孟加拉国达卡及周边城市采取的 168个细粒土样液化判别应用基础上,综合评价了各判别流程和标准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了一套融合各标准的细粒土液化判别流程及其结果评价标准。
    7  运营车辆碳排放监测和管理体系构建
    常征,宋艳,姬美臣,刘禹卿,王晶
    2024, 44(4):255-262.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4.030
    [摘要](198) [HTML](342) [PDF 1.12 M](2792)
    摘要:
    为构建完整的运营车辆碳排放监测与管理体系。首先描述了运营车辆碳排放监测和管理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阐述了运营车辆碳排放监测体系,该体系涵盖监测目标层、监测实施层和监测总结层三大层次,旨在实现全面、准确的碳排放监测;最后,结合运营车辆碳排放监测数据,该文提出了基于数据信息的运营车辆碳排放管理体系,包括碳排放数据共享与开放、数据管理与分析、管理策略与措施以及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以提升对运营车辆碳排放的有效管理。
    8  净味沥青隧道施工现场烟气排放及环境影响评估
    邓温悌,邹桂莲,张园,余亮,谢辉端
    2024, 44(4):210-216.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4.025
    [摘要](657) [HTML](261) [PDF 1.50 M](2828)
    摘要:
    针对沥青路面施工现场烟气排放监测比较随意的情况,结合净味沥青在长大隧道热拌热铺沥青路面施工中对烟气减排的工程应用,研究沥青路面施工现场的烟气采集与测评方法,并对净味沥青减排效果进行评价。在摊铺机的不同位置,采用苏玛罐对沥青烟气进行采集,通过 GC-MS气质联用仪对沥青烟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同源非净味沥青相比,使用净味沥青进行路面施工时,在摊铺机边位、侧翼中位、摊铺机上位 3个采集点,沥青烟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总质量浓度减排了 57.0%、22.6%、27.4%。摊铺机边位处,净味沥青混合料的施工现场中,1、2类致癌物气体的总质量浓度减排了62.3%,且其恶臭强度仅为非净味沥青混合料的 1/3左右。通过研究,建议在沥青路面施工现场的烟气排放监测中,采用摊铺机边位处的总挥发性有机物质量浓度、2类以上致癌物总质量浓度及恶臭强度作为关键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9  上方基坑施工引起新运营隧道变形与病害分析
    刘继强,朱旻,郝琨,陈登伟,陈湘生
    2024, 44(3):202-210.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3.023
    [摘要](534) [HTML](86) [PDF 1.97 M](2624)
    摘要:
    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施工极易引起下方盾构隧道产生上浮变形和结构病害。该文依托深圳地区深基坑长距离上跨新运营地铁隧道施工案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引起下方盾构隧道上浮量和水平收敛变化规律,并对衬砌结构纵向受力和病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卸载引起的隧道变形以整体上浮为主,断面变形为辅。采用跳仓开挖并对隧道拱顶上方土体进行抽条加固后,隧道上浮量平均减小了 14.4%,围护结构侧移减小了49.1%。上方卸载造成的盾构隧道病害主要为集中于拱顶的环缝掉块,分析原因为拱顶环缝接头在弯矩 ?剪力共同作用下,内侧混凝土产生压剪裂缝并逐渐发展。
    10  桥梁无缝伸缩缝树脂弹性体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周伟,盛亮,高琴,张辉,赵梦龙
    2024, 44(3):123-128.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3.014
    [摘要](492) [HTML](154) [PDF 1.24 M](2633)
    摘要:
    无缝伸 缩缝是一种新型的桥梁伸缩缝,为研究无缝伸缩缝树脂弹性体路用性能,探究应用于桥梁中小位移伸缩 缝 的 可 行 性。该 文 通 过 60 ℃车 辙 试 验、-10 ℃低 温 小 梁 弯 曲 试 验、动 态 模 量 试 验、泊 松 比 试 验 和 Overlay Test(OT)试验对树脂弹性体的高低温稳定性、变形性能和疲劳抗裂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 果表明:树脂弹性体60 ℃动 稳 定 度 >31 000次/mm,-10 ℃低 温 弯 曲 应 变 >43 000×10?6,不 同 温 度 和 荷 载 条 件 下 动 态 模 量 为 10~12 MPa,拉伸 /压缩泊松比为 0.030~0.050,OT试验断裂能相对 TST 弹塑体提高 59%。桥梁无缝伸缩缝树脂弹性体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对温度和荷载频率不敏感,是一种泊松比低、抗疲劳开裂能力较强的材料,更能满足桥梁中小位移伸缩缝的行车和变形要求。
    11  基于BIM的路面LCCA与LCA方法研究综述
    游生洁,胡永刚,刘信所,郑小燕
    2024, 44(3):85-94,103.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3.010
    [摘要](711) [HTML](175) [PDF 1.21 M](2744)
    摘要:
    目前,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LCCA )和生命周期环境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方法常用于评估路面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的经济和环境影响。然而,路面 LCCA 和LCA 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数据量大、数据类别多造成评价过程烦琐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部分学者尝试将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与LCCA 和LCA 方法相结合以优化评价流程。在路面领域,LCCA 和LCA 与BIM 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对其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因此,该文通过对路面 LCCA、LCA、LCCA-LCA 及与 BIM 相结合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BIM 的应用能够优化 LCCA 和LCA 过程,实现设计与评价的动态协同。但目前存在集成化程度不高、建模软件与评价软件之间统一数据格式标准的欠缺等问题,因此阻碍了其应用发展。
    网站二维码
    期刊公众号